1. 京都的夜,是宁静又有故事的。为了避开人潮,我选在夜间走进八坂神社。这座24小时开放的神社,在夜里有另一番气质。
2. 橙色的大鸟居在灯光下更显庄严,像一道门,将喧嚣隔绝在外。当我踏入神社,第一眼便被四方亭子吸引——那不是普通的亭子,而是“舞殿”,高悬上百盏灯笼,灯影摇曳,很漂亮。游客都围绕这“主角”猛拍。
3. 每盏灯笼上都写着商铺名,这是日本传统“奉纳灯笼”,商家借此祈福生意兴隆,也是一种对神明的支持。灯笼光下,人显得柔和,神显得温暖。
4. 鸟居旁的“手水舍”是进神社前的净身之所。水池边排放着许多勺子,游客用来舀水清洗双手与口。虽然只是仪式,但这是神道文化中“祓”的一环——意味洗去俗气,带着敬意走近神明。
5. 不过我发现一个很妙的现象,白天的时候,游客都会乖乖排队洗手,动作还挺讲究的。但到了晚上,大家就直接走进去,连水都懒得碰一下,好像觉得神明晚上在睡觉,不会介意……不知道是因为夜里气温低,水太冷,还是灯光昏暗,仪式感被削弱了,总之,夜晚的参拜方式似乎也“随性”了不少。
6. 这神社内供奉的是“素戔嗚尊”(Susanoo no Mikoto),是日本神话中的海与风之神,也是天照大神的弟弟。传说他曾斩杀八岐大蛇,拯救公主,是力量与保护的象征。难怪八坂神社千年来一直是守护京都的灵地,连每年7月著名的祇园祭也源自此地。
7. 但最让我疑惑的,是两匹祭马的雕像——一白一黑,高度几乎与真马相仿。日本古代曾以马为神的使者,遇上大旱或疫情,人们就会献上马匹祈愿。有钱人捐真马,百姓则以木马、泥马代之。如今神社中摆放的是仿制木马,象征古代的“神马奉献”传统。
8. 有趣的是,八坂神社的供奉体系是比较灵活的。一般来说,日本神道的信仰并不像佛教寺庙那样区分主神与配神,很多神社可以供奉多位神明,不用担心“神明争宠”。
9. 像八坂神社虽然主神是素戔嗚尊,但也一并祭奉他的妻子和其他子神,参拜者完全可以一同祈愿,信仰的范围非常宽广。毕竟在神道信仰中,万物皆可成神,只要你心诚,神明就会保佑。
10. 一般信众在参拜时,可以一并向多位神明祈愿,无需担心“神明争宠”或“拜错神”。不过,一些特别的信仰(如专门为安产、学业、姻缘而设的神社)会建议集中专念祈愿,以示诚心。
11. 走出神社,心还沉浸在灯火与神话之间。这地方虽然不是世界文化遗产,但其历史地位无庸置疑——自平安时代起,八坂神社就是京都东边的守护神,其地位不亚于市中心的任何寺庙。也许正因它是“活着的信仰场所”,每天都在运作,每夜都在欢迎信徒与游客,它才显得更接地气、更有生命。

Yasaka Shrine and Maruyama Park are closely intertwined. Yasaka Shrine, a historic shrine, quietly stands in the embrace of Higashiyama, dedicated to the deity Gozu Tenno. Every spring, the cherry blossoms surrounding Yasaka Shrine gently bloom, attracting countless visitors.
If you visit Kyoto in spring, a cherry blossom viewing trip at Yasaka Shrine and Maruyama Park will be a journey where history and nature dance together.
The annual Gion Matsuri in July draws a large number of tourists to participate.
八阪神社與圓山公園,兩者緊密相依。八阪神社,這座歷史悠久的神社,靜靜地立於東山的懷抱中,供奉著牛頭天王。每年春天,八阪神社周圍的櫻花便悄然綻放,吸引著無數人駐足。
若你在春季來到京都,八阪神社與圓山公園的賞櫻之行,會是一場與歷史與自然共舞的旅行。
每年夏季7月的祇園祭則吸引大量遊客前來參加。
去年就已经游览过京都八坂神社 ,今年因为也是住在附近,便又来打卡。夜幕降临,八坂神社依旧游人如织,中央的一盏盏灯笼亮起,暖黄的光晕晕染开来,将神社装点得如梦似幻,美不胜收。白天我也来过,正巧碰上类似祭典的活动,热闹非凡。不过,相较于京都八坂神社,我还是偏爱大阪的八坂神社。那里有极具人气的网红狮子头,独具特色,是这里所没有的。
晚上去看灯笼还挺好看的 人很多还有旅行团,如果对寺庙一般的话去逛一圈也就十五分钟吧,算是一个打卡地,自己感觉就是不去可惜,去了也可惜,游客的典型心态